中文亚洲精品无码_熟女乱子伦免费_人人超碰人人爱国产_亚洲熟妇女综合网

當前位置: 首頁 > news >正文

有個網(wǎng)站發(fā)任務 用手機可以做百度快照什么意思

有個網(wǎng)站發(fā)任務 用手機可以做,百度快照什么意思,日新月異網(wǎng)站建設,seo數(shù)據(jù)分析哪些方面發(fā)生什么不重要,怎樣看待才重要 生活的真諦就是活在當下 來自他人和社會的評價,造成了我們的驕傲和自卑。人們經(jīng)常借“愛”之名,行控制之實 學會課題分離 當我們發(fā)現(xiàn)自己的價值的時候,才具備了讓自己真正自由和自主的勇氣 人…

發(fā)生什么不重要,怎樣看待才重要

生活的真諦就是活在當下

來自他人和社會的評價,造成了我們的驕傲和自卑。人們經(jīng)常借“愛”之名,行控制之實

學會課題分離

當我們發(fā)現(xiàn)自己的價值的時候,才具備了讓自己真正自由和自主的勇氣

人并不是住在客觀的師姐,而是住在自己營造的主觀世界里

如果我們一直依賴原因論,就會永遠止步不前

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jīng)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jīng)歷的意義。

人生不是由別人賦予的,而是由自己選擇的,是自己選擇自己如何生活

我們大家都是為了某種“目的”而活著,這就是目的論。

憤怒其實只是一種可收可放的“手段”而已,有時候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我們選擇了大發(fā)雷霆

我們不可能改變過去,如果成了原因論的信徒,那就會在過去的舒服下永遠無法獲得幸福。

人并不受過去的原因所左右,而是朝著自己定下的目標前進。

改變的第一步就是理解

答案不應該是從別人那里得到,而應該是自己親自找出來。

如果不能感到幸福的話,就不可以“一直這樣”不可以止步不前,必須不斷向前邁進

悅納自己,并不是變成別人的樣子,就會幸福。

重要的不是被給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給予的東西。

不要一味關注“被給予了什么”,而是應該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利用被給予的東西”這一點上。

一味執(zhí)著于被給予了什么,現(xiàn)實并不會改變。

無論什么樣的犯罪者,都沒有因為純粹想要作惡而去干壞事的,對其本人來說也有利己的內在理由

自己在人生階段中選擇的“不幸”是因為自己認為“不幸”對自己而言也是有利的。

生活方式是自己主動選擇的結果,這個詞甚至包含了自己的價值觀和世界觀。

假若生活方式不是先天被給予的,而是自己選擇的結果,那就可以由自己進行重新選擇

你之所以不幸并不是因為過去或者環(huán)境,更不是因為能力不足,你只不過是缺乏改變獲得新生活的“勇氣”,即使人們有各種不滿,但還是認為保持現(xiàn)狀更加輕松,更能安心。

如果要改變對自己或世界的看法,就必須改變與世界的溝通方式,甚至改變自己的行為方式,請不要忘記必須改變的究竟是什么,你依然是你,只是重新選擇生活方式就可以了。

之所以只看到缺點是因為你下定了“不要喜歡自己”的決心,為了達到不要喜歡自己的目的,所以你才只看缺點而不看優(yōu)點。

在人際關系中根本不可能不受傷。只要涉入人際關系就會或大或小地受傷,也會傷害別人。阿德勒曾說“想要消除煩惱,只有一個人在宇宙中生存。

你為什么討厭自己呢?為什么只盯著缺點就是不肯去喜歡自己呢?那是因為你太害怕被他人討厭

害怕在人際關系中受傷。

害怕被別人輕視或者拒絕、害怕心靈受傷。你認為與其陷入那種窘境倒還不如一開始就不與任何人有關聯(lián)。也就是說,你的“目的”是“避免在與他人的關系中受傷”

如何實現(xiàn)這種目的。只要變成一個只看自己的缺點,機器厭惡自我,盡量不涉入人際關系的人就可以了。

如此一來,只要躲在自己的殼里就可以不與任何人發(fā)生關聯(lián),而且萬一遭到別人的拒絕,還可以以此為理由來安慰自己。心里就會想:因為我有這樣的缺點才會遭人拒絕,只要我沒有這個缺點也會很討人喜歡。

之所以感到孤獨并不是因為只有你自己一個人,感覺自己被周圍的他人、社會和共同體所疏遠才會孤獨。我們要想體會孤獨也需要有他人的存在。

人的一切煩惱都來自于人際關系。人是由于太懼怕人際關系所以才會變得討厭自己,你是通過自我厭棄來逃避人際關系。

在阿德勒所使用的德語中,劣等感的意思就是價值更少的“感覺’也就是說,劣等感是一個關于自我價值判斷的詞語。

事實上,問題不在于有所欠缺,155厘米的審稿只是一個地域平均數(shù)的客觀測量數(shù)字而已。問題在于我如何看待這種身高以及賦予它什么樣的價值。

”我對自己的身高的感覺終究環(huán)視在于他人的比較——也就是人際關系——中產(chǎn)生的一種主觀上的‘自卑感’。如果沒有可以比較的他人存在,我也就不會認為自己太矮

你也有很多自卑感并深受其苦,但是,那并不是客觀上的”劣等型“,而是主觀上的”自卑感“,即使像身高這樣的問題也可以進行主觀性的還原。

困擾我們的自卑感不是”客觀性的事實“而是”主觀性的解釋“

主觀有一個優(yōu)點,那就是可以用自己的手去選擇。把自己的身高看成是優(yōu)點還是缺點,就全憑你自己的主觀決定。

我們無法該百年客觀事實,但可以任意改變主觀解釋。

并且,我們都是活在主觀世界中。

在德語中”自卑感“是一個關于自我價值判斷的詞語,那么,價值究竟是指什么呢。

價值必須建立在社會意義上。即使1美元紙幣所承載的價值是一種嘗試(共通感覺),那它也不是客觀意義上的價值。如果從印刷成本考慮,它根本不等于1美元。

價值問題最終也可以追朔到人際關系上。

人都處于追求優(yōu)越性這一”希望進步的狀態(tài)”之中,樹立某些理想或目標i并努力為之奮斗。同時,對于無法達成理想的自己就會產(chǎn)生一種自卑感。

無論是追求優(yōu)越性還是自卑感,都不是病態(tài),而是一種能夠促進健康,正常的努力和成長的刺激“。只要處理得到,自卑感也可以成為努力和成長的催化劑。

有些人無法認清”情況可以通過現(xiàn)實的努力而改變‘這一事實,根本沒有向前邁進的勇氣,他們什么都不做就斷定自己不行或是現(xiàn)實無法改變。

自卑感也可以成為努力或者促進進步的契機

自卑情結是種把自己的自卑當成借口的病態(tài)。

價值問題最終也可以追朔到人際關系上。

人都處于追求優(yōu)越性這一“希望進步的狀態(tài)”之中,樹立某些理想或目標并努力為之奮斗。同時,對于無法達成理想的自己就會產(chǎn)生一種自卑感。

有些人無法認清“情況可以通過現(xiàn)實的努力而改變”這一事實,根本沒有向前邁進的勇氣,他們什么都不做就斷定自己不行或是現(xiàn)實無法改變。

自卑情結是指把自己的自卑噶當作某種借口使用的狀態(tài)。具體就像“我因為學歷低所以無法成功”或者“我因為長得不漂亮所以結不了婚”之類的想法。

簡單地說就是害怕向前邁進或者是不想真正地努力,不愿意為了改變自我而犧牲目前所享受的樂趣——比如玩樂或休閑時間。也就是拿不出改變生活方式的“勇氣”,即使有些不滿或者不自由,也還是更愿意維持現(xiàn)狀。

自卑感人人都有,但它沉重得沒人能夠一直忍受這種狀態(tài)。最健全的姿態(tài)應該是想要通過努力和成長去彌補欠缺的部分,例如刻苦學習,勤奮練習,努力工作等,沒有這種勇氣的人就會陷入自卑情結。

自卑情結有時候會發(fā)展成另外一種特殊的心理狀態(tài)——“優(yōu)越情結”。表現(xiàn)得好像自己很優(yōu)秀,繼而沉浸在一種虛假的優(yōu)越感之中。

一個很常見的例子就是“權勢張揚”。例如大力宣揚自己是權力者--可以是班組領導,也可以是知名人士,其實就是在通過此種方式來顯示自己是一種特別的存在。虛報履歷或者過度追逐名牌服飾等也屬于一種權勢張揚、具有優(yōu)越情結的特點。這些情況都屬于“我”原本并不優(yōu)秀或者并不特別。而通過把“我和權勢相結合,似乎顯得“我”很優(yōu)秀。這也就是“虛假優(yōu)越感”。根源在于懷有強烈的自卑感。

借助權勢的力量來抬高自己的人終究是活在他人的值觀和人生之中。這是必須重點強調的地方。

特意自吹自擂的人其實是對自己沒有自信。阿德勒明確指出“如果有人驕傲自大,那一定是因為他有自卑感”。

如果真正地擁有自信,就不會自大。正因為有強烈的自卑感才會驕傲自大,那其實是想要故意炫耀自己很優(yōu)秀。擔心如果不那么做的話,就會得不到周圍的認可。這完全是一種優(yōu)越情結。自卑情結和優(yōu)越情結從名稱上來看似乎是正相反的,但實際上卻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

哲人:這種人其實是想要借助不幸來顯示自己“特別”,他們想要用不幸這一點來壓住別人。

例如,我的身高很矮。對此,心善的人會用“沒必要在意”或者“人的價值并不由身高決定”之類的話來安慰我。但是,此時我如果甩出“你怎么能夠理解矮子的煩惱呢!”之類的話加以拒絕的話,那誰都會再天話可說。如此一來,恐怕周圍的人一定會小心翼翼地來對待我吧

以自己的不幸為武器來支配對方。通過訴說自己如何不幸、如何痛苦來讓周圍的人--比如家人或朋友--擔心或束縛支配其言行。剛開始提到的那些閉門不出者就常常沉浸在以不幸為武器的優(yōu)越感中。阿德勒甚至指出:“在我們的文化中,弱勢其實非常強大而且具有特權?!?/p>

青年:什么叫“弱勢具有特權”?

哲人:阿德勒說:“在我們的文化中,如果要問誰最強大,那答案也許應該是嬰兒。嬰兒其實總是處于支配而非被支配的地位。”嬰兒就是通過其弱勢特點來支配大人。并且,嬰兒因為弱勢所以不受任何人的支配。

誰都無法完全理解痛苦的當事人的心情。但是,只要把自己的不幸當作保持“特別”的武器來用,那人就會永遠需要不幸。

哲人:請你這樣想。一提到“追求優(yōu)越性”,往往容易被認為是盡力超越他人甚至是通過排擠他人以取得晉升之類的追求,往往給人一種踩著別人往上升的印象。當然,阿德勒也并不是肯定這種態(tài)度。在同一個平面上既有人走在前面又有人走在后面。請想象一下這種情形:雖然行進距離或速度各不相同,但大家都平等地走在一個平面上。所謂“追求優(yōu)越性”是指自己不斷朝前邁進,而不是比別人高出一等的意思。青年:您是說人生不是競爭?

哲人:是的。不與任何人競爭,只要自己不斷前進即可。當然,也沒有必要把自己和別人相比較。

哲人:健全的自卑感不是來自與別人的比較,而是來自與“理想的自己”的比較。

我們應該積極地看待自己與別人的差異。但是,我“雖然不同但是平等”。

哲人:是的。人都各有差異,這種“差異”不關乎善惡或優(yōu)劣。因為不管存在著什么樣的差異,我們都是平等的人。

哲人:就知識、經(jīng)驗或者責任來講也許存在著差異。也許孩子不能很好地系鞋帶、不能解開復雜的方程式或者是在發(fā)生問題的時候不能像成入那樣去負責任。但是,人的價值并不能用這些來決定。我的回答仍然一樣:所有的人都是“雖然不同但是平等”的。青年:那么,先生,您是說要把孩子當成一個成人來對待嗎?哲人:不,既不當作成人來對待也不當作孩子來對待,而是“當作人”來對待。把孩子當作與自己一樣的一個人來真誠相對。

青年:那么,我換個問題。所有人都平等,走在同一個平面上。雖說如此,但依然存在“差異”吧?走在前面的人比較優(yōu)秀,追在后面的人則相對遜色。最終不還是歸到優(yōu)劣的問題上嗎?

哲人:不是。無論是走在前面還是走在后面都沒有關系,我們都走在一個并不存在縱軸的水平面上,我們不斷向前邁進并不是為了與誰競爭。價值在于不斷超越自我。

當一個人想要做自己的時候,競爭勢必會成為障礙。

哲人:如果那個競爭對手對你來說是可以稱得上“伙伴”的存在,那也許會有利于自我研究。但在多數(shù)情況下,竟爭對手并不能成為伙伴。

如果在人際關系中存在“競爭”那人就不可能擺脫人際關系帶來的煩惱,也就不可能擺脫不幸。

因為有競爭的地方就會有勝者和敗者。

請從你自己的角度來具體考慮一下。假設你對周圍的人都抱有“競爭”意識。但是,竟爭就會有勝者和敗者。因為他們之間的關系所以必然會意識到勝負,會產(chǎn)生“A君上了名牌大學,B君進了那家大企業(yè),C君找了一位那么漂亮的女朋友,而自己卻是這樣”之類的想法

青年:哈哈,可真具體啊。

哲人:如果意識到競爭或勝負,那么勢必就會產(chǎn)生自卑感。因為常拿自己和別人相比就會產(chǎn)生“優(yōu)于這個、輸于那個”之類的想法,而自卑情結或優(yōu)越情結就會隨之而生。那么,對此時的你來說,他人又是什么樣的存在呢?

青年;呀,是竟爭對手嗎?

暫人;不,不是單純的的意爭對手。不知不覺就會把他人乃至整

世界都看成“敵人”。

哲人:也就是會認為人人都是隨時會愚弄、嘲諷、攻擊甚至陷害自青年:敵人?己、絕不可掉以輕心的敵人,而世界則是一個恐怖的地方。青年:您是說與不可掉以輕心的敵人之間的競爭?

哲人:競爭的可怕之處就在于此。即便不是敗者、即便一直立于不敗之地,處于競爭之中的人也會一刻不得安心、不想成為敗者。而為了不成為敗者就必須一直獲勝、不能相信他人。之所以有很多人雖然取得了社會性的成功,但卻感覺不到幸福,就是因為他們活在競爭之中。因為他們眼中的世界是敵人遍布的危險所在。

青年:雖然或許如此,但是……

哲人:但實際上,別人真的會那么關注你嗎?會24小時監(jiān)視著你,虎視眈眈地尋找攻擊你的機會嗎?恐怕并非如此。

我有一位年輕的朋友,據(jù)說他少年時代總是長時間對著鏡子整理頭發(fā)。于是,他祖母對他說:“在意你的臉的只有你自己。”那之后,他便活得輕松了一些。

青年:哈哈,您可真討厭呀!您這是在諷刺我吧?也許我真的把周圍的人看成了敵人,總是擔心隨時會受到暗箭攻擊,認為總是被他人監(jiān)視、挑剔甚至攻擊。

包括你與你哥哥的關系也從“競爭”角度去考慮。如果你不把自己與哥哥或者他人的關系放在“競爭”角度去考慮的話,他們又會變成什么樣的存在呢?

青年:那也許哥哥就是哥哥、他人就是他人吧。

哲人:不,應該會成為更加積極的“伙伴”

無法真心祝福過得幸福的他人”,那就是因為站在競爭的角度來考慮人際關系,把他人的幸??醋鳌拔业氖 ?#xff0c;所以才無法給予祝福。

但是,一旦從競爭的怪圈中解放出來,就再沒有必要戰(zhàn)勝任何人了也就能夠擺脫“或許會輸”的恐懼心理了,變得能夠真心祝福他人的幸福并能夠為他人的幸福作出積極的貢獻。當某人陷入困難的時候你隨時愿意伸出援手,那他對你來說就是可以稱為伙伴的存在。那么對世界的看法也會截然不同。不再把世界當成危險的所在,也不再活在不必要的猜忌之中,你眼中的世界就會成為一個安全舒適的地方。人際關系的煩惱也會大大減少。

賦予過去的事情什么樣的價值,這是“現(xiàn)在的你”所面臨的課題。

個人的憤怒(私憤)和對社會盾或不公平產(chǎn)生的憤怒(公憤)不屬于同一種類。個人的憤怒很快就會冷卻,而公憤則會長時間地持續(xù)。因私憤而流露的發(fā)怒只不過是為了業(yè)別人屈服的一種工具而已。

哲人:如果遭人當面辱罵,我就會考慮一下那個人隱藏的“目的”不僅僅是直接性的當面辱罵,當被對方的言行激怒的時候,也要認清對方是在挑起“權力之爭”

哲人:例如,孩子有時候會通過惡作劇來捉弄大人。在很多情況下其目的是為了吸引大人的注意力,他們往往會在犬人真正發(fā)火之前停止惡作劇。但是,如果在大人真正生氣的時候孩子依然不停止惡作劇,那么其目的就是“斗爭”本身了

青年:為什么要斗爭呢?

哲人:想要獲勝啊,想要通過獲勝來證明自己的力量。

青年:我還是不太明白。您能舉個稍微具體點兒的例子嗎?

哲人:比如,假設你和朋友正在談論時下的政治形勢,談著談著你們之間的爭論越來越激烈,彼此都各不相讓,于是對方很快就上升到了人格攻擊,罵你說:“所以說你是個大傻瓜,正因為有你這種人存在我們國家才不能發(fā)展?!?/p>

青年:如果被這樣說的話,我肯定會忍無可忍。哲人:這種情況下,對方的目的是什么呢?是純粹想要討論政治嗎?不是。對方只是想要責難挑釁你,通過權力之爭來達到讓不順眼的你屈服的目的。這個時候你如果發(fā)怒的話,那就是正中其下懷,關系會急劇轉入權力之爭。所以,我們不能上任何挑釁的當。

哲人:那么,假設你壓制住了爭論,而且徹底認輸?shù)膶Ψ剿斓赝顺觥5?#xff0c;權力之爭并沒有就此結束。敗下陣來的對方會很快轉入下個階段。

青年:下一個階段?

哲人:是的,“復仇”階段。盡管暫時敗下陣來,但對方會在別的地方以別的形式策劃著復仇、等待著進行報復。

青年:比如說?

哲人:遭受過父母虐待的孩子有些會誤入歧途、逃學,甚至會出現(xiàn)割腕等自殘行為。如果按照弗洛伊德的原因論,肯定會從簡單的因果律歸結為:“因為父母用這樣的方法教育,所以孩子才變成這樣?!本拖褚驗椴唤o植物澆水,所以它們才會干枯一樣。這的確是簡單易懂的解釋。但是,阿德勒的目的論不會忽視孩子隱藏的目的--也就是“報復父母”。如果自己出現(xiàn)不良行為、逃學,甚至是割腕,那么父母就會煩惱不已,父母還會驚慌失措、痛不欲生。孩子正是因為知道這一點,所以才會出現(xiàn)問題行為。孩子并不是受過去原因(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而是為了達到現(xiàn)在的目的(報復父母)。

青年:是為了讓父母煩惱才有問題行為?

哲人:是的。例如,看到割腕的孩子很多人會不可思議地想:“為什么要做那種事情呢?”

但是,請想想孩子的割腕行為會對周圍的人--比如父母-一帶來什么影響。如此一來,行為背后的“目的”就不言而喻了。

青年:……目的是為了復仇吧?

哲人;是的。而且,人際關系一旦發(fā)展到復仇階段,那么當事心間幾乎就不可能調和了。為了避免這一點,在受到爭權挑釁時絕對不可以上當)

那么,如果當面受到了人格攻擊的話該怎么辦呢?要一味地忍耐嗎?

哲人:不,“忍耐”這種想法本身就表明你依然拘泥于權力之爭。

而是要對對方的行為不做任何反應。我們能做的就只有這一點。

青年:不上挑釁之當這種事情有那么容易做到嗎?原本您是怎么說到要控制怒氣的呢?

哲人:所謂控制怒氣是否就是“忍耐”呢?不是的,我們應該學習不使用怒氣這種感情的方法,因為怒氣終歸是為了達成目的的一種手段和工具。

哲人:首先希望你能夠理解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發(fā)怒是交流的一種形態(tài),而且不使用發(fā)怒這種方式也可以交流。我們即使不使用怒氣,也可以進行溝通以及取得別人的認同。如果能夠從經(jīng)驗中明白這一點,那自然就不會再有怒氣產(chǎn)生了。

青年:但是,即使對方明顯找碴兒挑釁,惡意說一些侮辱性的語言,也不能發(fā)怒嗎?哲人:你似乎還沒有真正理解。不是不能發(fā)怒,而是“沒必要依賴發(fā)怒這一工具,易于發(fā)怒的人不是性情急躁,而是不了解發(fā)以外的有效交流工具發(fā)怒這一工具”。所以才會說“不由得發(fā)火”之類的話。這其實是在借助發(fā)來進行交流。

哲人:我們有語言,可以通過語言進行交流;要相信語言的力量,青年:發(fā)怒之外的有效交流……

關于權力之爭,還有一點需要注意。那就是無論認為自己多么正確,也不要以此為理由去責難對方。這是很多人都容易陷落進之人際關系圈套。

人在人際關系中一旦確信“我是正確的”,那就已經(jīng)步入一權力之爭。

我是正確的,也就是說對方是錯誤的。一旦這樣想,辯論的焦點便會從“主張的正確性”變成了“人際關系的方式”。也就是說,“我是正確的”這種堅信意味著堅持“對方是錯誤的”,最終就會演變成“所以我必須獲勝”之類的勝負之爭。這就是完完全全的權力之爭

原本主張的對錯與勝負毫無關系。如果你認為自己正確的話那么無論對方持什么意見都應該無所謂。但是,很多人都會陷入權力爭,試圖讓對方屈服。正因為如此,才會認為“承認自己的錯誤”就等于“承認失敗”。

因為不想失敗,所以就不愿承認自己的錯誤,結果就會選錯誤的道路。承認錯誤、賠禮道歉、退出權力之爭,這些都不是“失敗”追求優(yōu)越性并不是通過與他人的競爭來完成的。

青年;也就是說,如果過度拘泥于勝負就無法作出正確的選擇暫人:是的。眼鏡模糊了,只能看到眼前的勝負就會走錯道路,們只有摘掉競爭或勝負之爭的眼鏡才能夠改變完善自己。

人際關系是一個怎么考慮都不為過的重要問題。

哲人:那么你為什么把別人看成是“敵人”而不能認為是“伙伴”呢?那是因為勇氣受挫的你在逃避“人生的課題”。

首先,行為方面的目標有“自立”和“與社會和諧共處”這兩點。而且,支撐這種行為的心理方面的目標是“我有能力”以及“人人都是我的伙伴”這兩種意識。

行為方面的目標有以下兩點:

① 自立。

② 與社會和諧共處。

而且,支撐這種行為的心理方面的目標也有以下兩點:

①“我有能力”的意識。

②“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識。

哎呀,我能明白其重要性。作為個體自立,同時能夠與他人及社會和諧共處,這好像與我們之前的辯論內容也緊密相關。

哲人:而且,這些目標可以通過阿德勒所說的直面“人生課題”來實現(xiàn)。

人際關系有距離和深度。為了強調這一點,阿德勒也曾使用“三大羈絆”這樣的表達方式

一個個體在想要作為社會性的存在生存下去的時候,就會遇到不得不面對的人際關系,這就是人生課題。在“不得不面對”這一意

義上確實可以說是“義務”。

原則上來說,根本不可能存在不需要與他人合作完成的工作。

青年:廣義上來說也許如此。

哲人:不過,如果從距離和深度這一觀點來考慮的話,工作上的人際關系可以說門檻最低。工作上的人際關系因為有著成果這一簡單易懂的共通目標,即使有些不投緣也可以合作或者說必須合作;而且,因“工作”這一點結成的關系,在下班或者轉行后就又可以變回他人關系。青年:的確如此。

哲人:而且,在這個階段的人際關系方面出現(xiàn)問題的,就是那些被稱為自閉的人。青年:唉?請稍等!先生您是說他們并非不想工作或者拒絕勞動,只是為了逃避“工作方面的人際關系”才不想去上班的?哲人:本人是否意識到這一點暫且不論,但核心問題就是人際關系。例如,為了求職而發(fā)出簡歷,面試了卻沒被任何公司錄取,自尊心受到極大傷害,思來想去便開始懷疑工作的意義?;蛘?#xff0c;在工作中遭遇重大失敗,由于自己的失誤致使公司遭受巨額損失,眼前一片黑暗,于是開始討厭再去公司上班。這些情況都不是討厭工作本身,而是討厭因為工作而受到他人的批評和指責,討厭被貼上“你沒有能力”或者“你不適合這個工作”之類的無能標簽,更討厭無可替代的“我”的尊嚴受到傷害。也就是說,一切都是人際關系的問題。

這是指脫離了工作的、更廣泛意義上的朋友關系。正因為沒有了工作關系那樣的強制力,所以也就更加難以開始和發(fā)展。

如果有學?;蛘呗殘鲋惖摹皥龊稀?#xff0c;也還可以構建關系,但也只是限于那種場合的表面關系。但是,如果進一步發(fā)展成朋友關系或者在學校和職場之外的地方交到朋友,這實在是非常困難。

哲人:我曾經(jīng)也是這樣。高中時代的我根本不想交朋友,每天都獨自學習希臘語或德語,默默地研讀哲學書。對此非常不安的母親曾去找過班主任老師談話。當時老師好像說:“不必擔心。他是不需要朋友的人。”老師的話給了母親和我極大的勇氣。

青年:不需要朋友的人……那么,先生您在高中時代一個朋友也沒有嗎?

哲人:不,只有一個朋友,他說“沒有任何應該在大學里學習的東西”,結果就沒有上大學。聽說他在山上隱居幾年之后,目前在東南亞從事新聞報道工作。我們已經(jīng)幾十年沒見過面了,不過,我感覺我們現(xiàn)在再次見到,也能夠像那個時候一樣交往。

很多人認為朋友越多越好,但果真如此嗎?朋友或熟人的數(shù)量沒有任何價值。這是與愛之主題有關的話題,我們應該考慮的是關系的距離和深度。

當然可以。只要你變了,周圍也會改變,必須要有所改變。

阿德勒心理學不是改變他人的心理學、而是追求自我改變的心理學,不能只等著別人發(fā)生變化,也不要等著狀況有所改變,,而是由你自己勇敢邁出第一步。

“愛的課題”是指什么呢?哲人:這一點可以分成兩個階段:一個就是所謂的戀愛關系,而另一個就是與家人的關系,特別是親子關系。在工作、交友和愛這三大課題中,愛之課題恐怕是最難的課題。

例如,當由朋友關系發(fā)展成戀愛關系的時候,一些在朋友之間被允許的言行就不再被允許了。具體說來,例如不可以跟異性朋友一起玩兒有時候甚至僅僅因為跟異性朋友打電話,戀人就會吃醋。像這樣,距近了,關系也深了。

青年:是啊,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

暫人;但是,阿德勒不同意束縛對方這一點。如果對方過得幸福那就能夠真誠地去祝福,這就是愛。相互東縛的關系很快就會破裂;

如果在一起感到苦悶或者緊張,那即使是戀愛關系也不能稱之為愛。當人能夠感覺到-與這個人在一起可以無拘無束”的時候,才能夠體會到愛。既沒有自卑感也不必炫耀優(yōu)越性,能夠保持一種平靜而自然的狀態(tài)。真正的愛應該是這樣的。

另一方面,束縛是想要支配對方的表現(xiàn),也是一種基于不信任感的想法。與一個不信任自己的人處在同一個空間里,那就根本不可能保持種自然狀態(tài)。阿德勒說:“如果想要和諧地生活在一起,那就必須把對方當成平等的人。

不過,戀愛關系或夫妻關系還可以選擇“分手”。即使常年起生活的夫妻,如果難以繼續(xù)維持關系的話,也可以選擇分手。但是親子關系原則上就不可以如此。假如戀愛是用紅色絲線系起來的關系的話,那親子關系就是用堅固的鎖鏈聯(lián)結起來的關系。而且,自己手里只有一把小小的剪刀。親子關系難就難在這里

青年:那么,怎么做才好呢?

哲人:現(xiàn)階段能說的就是不能夠逃避。無論多么困難的關系都不可以選擇逃避,必須勇敢去面對。即使最終發(fā)展成用剪刀剪斷,也要首先選擇面對。最不可取的就是在“這樣”的狀態(tài)下止步不前。

人根本不可能一個人活著,只有在社會性的環(huán)境之下才能成為“個人”。因此,阿德勒心理學把作為個人的“自主”和在社會中的“和諧”作為重大目標。那么,如何才能實現(xiàn)這些目標呢?阿德勘說:“在這里必須要克服“工作,“交友和愛,這三大課題,”但是,青年依然很難領會人活著必須面對的人際關系課題的真正含義。

哲人:但是,那并不是因為無法容忍 A的缺點才討厭他,而是你。有“要討厭A”這個目的,之后才找出了符合這個目的的缺點青年:怎么可能?!那我這么做又是為了什么呢?哲人:為了逃避與A之間的人際關系。

青年:哎呀,這絕對不可能!即使再怎么想,順序也是反的。是為他做了惹人討厭的事,所以大家才會討厭他,否則也沒有理由討厭他

哲人:不,不是這樣的。如果想一想與處于戀愛關系的人分手時候的情況就會容易理解了。

在戀愛或夫妻關系中,過了某個時期之后,有時候對方的任何言都會讓你生氣。吃飯的方式讓你不滿意,在房間里的散漫姿態(tài)令你生甚至就連對方睡眠時的呼吸聲都讓你生氣,盡管幾個月前還不是這樣青年:……是的,這個能夠想象得到。

暫人:這是因為那個人已經(jīng)下定決心要找機會“結束這種關系”繼而要去收集結束關系的材料,所以才會那樣感覺。對方其實沒有任何改變,只是自己的“目的”變了而已。

人就是這么任性而自私的生物,一旦產(chǎn)生這種想法,無論怎樣都能發(fā)現(xiàn)對方的缺點。即使對方是圣人君子一樣的人物,也能夠輕而易舉地找到對方值得討厭的理由。正因為如此,世界才隨時可能變成危險的所在,人們也就有可能把所有他人都看成“敵人”。

青年:那么,您是說我為了逃避人生課題或者進一步說是為了逃避人際關系,僅僅為了這些我就去捏造別人的缺點?

哲人:是這樣的。阿德勒把這種企圖設立種種借口來回避人生課穎的情況叫作“人生謊言”

青年:……

哲人:這詞很犀利吧。對于自己目前所處的狀態(tài),把責任轉嫁給別人,通過歸咎于他人或者環(huán)境來回避人生課題。前面我提到的患臉紅懼癥的那個女學生也是一樣--對自己撒謊,也對周圍的人撒謊。仔細考慮一下,這的確是一個相當犀利的詞語。

哲人:那就是,決定你的生活方式(人生狀態(tài))的不是其他任何人,而是你自己這一事實。

哲人:假若你的生活方式是由他人或者環(huán)境所決定的,那還有可能轉嫁責任。但是,我們是自己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責任之所在就非常明確了。

我害怕與人打交道,不想在人際關系中受傷,所以就想回避人生課題。正因為如此才擺出了這樣那樣的借口。是的,就是這樣。

"如果對方不是自己的父母而是“敵人”一樣的存在,那我就根本不會苦惱吧。因為無論對方怎么干涉,只要無視就可以了。但對我來說。父母不是“敵人”。是不是伙伴暫且不論,但至少不是應該稱為“敵人”的存在。因為關系實在是太親近了,所以根本不能無視其意愿,

就是所謂的“認可欲求”,人際關系的煩惱都集中在這一點上。我們在活著時常需要得到他人的認可。正因為對方不是令人討厭的“敵人”所以才想要得到那個人的認可!對,我就是想要得到父母的認可!

根本沒必要被別人認可,也不要去尋求認可。這一點必須事先強調一下。

認可欲求的危險就在這里。人究竟為什么要尋求別人的認可呢?其實,很多情況下都是因為受賞罰教育的影響。

如果做了恰當?shù)氖虑榫湍軌虻玫奖頁P,而如果子不恰當?shù)氖虑榫蜁艿綉土P。阿德勒嚴厲批判這種賞罰式的教育。

我們“并不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而活著

你不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而活著,我也不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而活著。我們沒必要去滿足別人的期待

倘若自己都不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那還有誰會為自己而活呢?”你就活在自己的人生中。要說為誰活著,那當然是為你自己。假如你不為自己而活的話,那誰會為你而活呢?我們最終還是為自己活著。沒理由不可以這樣想。

如果一味尋求別人的認可、在意別人的評價,那最終就會活在別人的人生中

而且,請你記住,假如說你“不是為了滿足他人的期待而活”,那他人也“不是為了滿足你的期待而活”。當別人的行為不符合自己的想法的時候也不可以發(fā)怒。這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得不到認可就非常痛苦,如果得不到別人和父母的認可就沒有自信。那么,這樣的人生能稱得上健全嗎?

即使神并不存在,即使無法得到神的認可,我們也必須要活出自己的人生。而且,正是為了克服無神世界的虛無主義才更有必要否定他人的認可

得到了認可就真的會幸福嗎?獲得了一定社會地位的人就能體會到幸福嗎

想要取得別人認可的時候,幾乎所有人都會采取“滿足別人

的期待”這一手段,這其實都是受“如果做了恰當?shù)氖虑榫湍軌虻玫奖頁P”這種賞罰教育的影響。但是,如果工作的主要目標成了“滿足別人的期待”,那工作就會變得相當痛苦吧。因為那樣就會一味在意別人的視線、害怕別人的評價,根本無法做真正的自己。

也許你會感到意外,但事實上,來接受心理咨詢輔導的人幾乎沒有任性者。反而很多人是苦惱于要滿足別人的期待、滿足父母或老師的期待,無法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

哲人:孩子學不學習或者跟不跟朋友玩,這原本是“孩子的課題”而不是父母的課題。

青年:您是說這是孩子應該做的事嗎?

哲人:坦率說的話,就是如此。即使父母代替孩子學習也沒有任間意義吧?

青年:哎呀,那倒是。

哲人:學習是孩子的課題。與此相對,父母命令孩子學習就是對梨人的課題妄加干涉。如果這樣的話,那肯定就避免不了沖突。

基本上,一切人際關系矛盾都起因于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妄加干涉。只要能夠進行課題分離,人際關系就會發(fā)生巨大改變。

辨別究竟是誰的課題的方法非常簡單,只需要考慮一下“某種選擇所帶來的結果最終要由誰來承擔?”

世上的父母總是說“為你著想”之類的話。但是,父母們的行為有時候很明顯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目的--面子和虛榮又或者是支配欲。也就是說,不是“為了你”而是“為了我”,正因為察覺到了這種欺騙行為,孩子才會反抗。

阿德勒心理學中的心理咨詢輔導以及對別人的一切援助都遵循這個要求.倘若無視本人的意愿而強迫其“改變”,那結果只會是日后產(chǎn)生更加強烈的反作用。

最重要的是,孩子在陷入困境的時候是否想要真誠地找父母商量或者能不能從平時開始就建立起那種信賴關系。

苦惱于與孩子之間的關系的父母往往容易認為:孩子就是我的人生??傊褪前押⒆拥恼n題也看成是自己的課題,總是只考慮孩子,而當意識到的時候,他們已經(jīng)失去了自我。

但即使父母再怎么背負孩子的課題,孩子依然是獨立的個人,不會完全按照父母的想法去生活。孩子的學習、工作、結婚對象或者哪怕是日常行為舉止都不會完全按照父母所想。

信任這一行為也需要進行課題分離。信任別人,這是你的課題。但是,如何對待你的信任,那就是對方的課題了。如果不分清界而是把自己的希望強加給別人的話,那就變成粗暴的“干涉”了即使對方不如白己所愿也依然能夠信任和愛嗎?阿德勒所說的“愛的課題”就包括這種追間。

青年:太難了!這太難了!

哲人:當然。但請你這樣想,干涉甚至擔負起別人的課題這會讓自己的人生沉重而痛苦。如果你正在為自己的人生而苦惱--這種苦惱源于人際關系--那首先請弄清楚“這不是自己的課題”這一界限:然后請丟開別人的課題。這是減輕人生負擔,使其變得簡單的第一步。

哲人:那么,假設他們進行了更加直接、更加激烈的反對,父親大發(fā)雷霆,母親痛哭流涕,總之都想方設法地反對,甚至威脅說絕對不會承認圖書管理員兒子,如果不和哥哥一起繼承家族事業(yè)就與你斷絕親子關系。但是,如何克服這種“不認可”的感情,那并不是你的課題,而是你父母的課題。你根本不需要在意。

青年:不,請等一下!先生您是說“無論讓父母多么傷心都沒有關系”嗎?

哲人:沒有關系。

青年:不是開玩笑吧!哪里有推崇不孝順的哲學呀!

哲人:關于自己的人生你能夠做的就只有“選擇自己認為最好的道路”。另一方面,別人如何評價你的選擇,那是別人的課題,你根本無法左右。

青年:別人如何看自己,無論是喜歡還是討厭,那都是對方的課題而不是自己的課題。先生您是這個意思嗎?

哲人:分離就是這么回事。你太在意別人的視線和評價,所以才會不斷尋求別人的認可。那么,人為什么會如此在意別人的視線呢?阿德勒心理學給出的答案非常簡單,那就是因為你還不會進行課題分離原本應該是別人的課題也看成是自己的課題。

請你想想前面那位老婆婆說的“在意你的臉的只有你自己”那句話她的話一語道破了課題分離的核心??吹侥愕哪樀膭e人怎么想,那是人的課題,你根本無法左右。

無論上司怎么蠻不講理地亂發(fā)脾氣,那都不是“我”的課題。毫不講理這件事情是上司自己應該處理的課題,既沒必要去討好,也沒必要委曲求全,我應該做的就是誠實面對自己的人生、正確處理自己的課題。如果你能夠這樣去理解,事情就會截然不同了

哲人:我們都苦惱于人際關系。那也許是你與父母或哥哥之間的關系又或許是工作上的人際關系。而且,上一次你也說過吧?希望獲得更

加具體的方法。我的建議是這樣。首先要思考一下“這是誰的課題”。然后進行課題分離--哪些是自己的課題,哪些是別人的課題,要冷靜地劃清界限。而且,不去干涉別人的課題也不讓別人干涉自己的課題。這就是阿德勒心理學給出的具體而且有可能徹底改變人際關系煩惱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觀點。

別人怎么看我怎么評價我這是別人的課題,我無法左右。我只需要誠實面對自己的人生,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這簡直可以稱為“人生的真理”。

讀書的時候如果離得太近就會什么都看不見。同樣要想構筑良好的人際關系也需要保持一定的距離。如果距離太近,貼在起,那就無法與對方正面對話。

雖說如此,但距離也不可以太遠。父母如果一味訓斥孩子,心就會疏遠。如果這樣的話,孩子甚至都不愿與父母商量,父母也不能提供適當?shù)脑I焐焓旨纯捎|及,但又不踏入對方領域,保持這種適度距離非常重要。

青年:即使親子關系也需要保持距離嗎?一即使那不是自己所期望的事情--自己也必須給予報答這其實并非是不辜負好意,而僅僅是受回報思想的束縛。無論對方做什么,決定自己應該如何做的都應該是自己。

青年:您是說,我所說的羈絆的本質其實是回報思想?

哲人;當然。你剛才說課題分離是肆意踐踏對方好意。這其實是一種受“回報”思想束縛的想法。也就是說,如果對方為自己做了什么

是的。如果人際關系中有“回報思想”存在,那就會產(chǎn)生“閑為我為你做了這些,所以你就應該給予相應回報”這樣的想法。當然這是一種與課題分離相惇的思想。我們既不可以尋求回報,也不可以受其束縛

沒有學會直面困難的孩子最終會想要逃避一切困難

是選擇別人的認可還是選擇得不到認可的自由之路,這是非常重要的問題。咱們一起來思考一下,在意別人的視線、看著別人的臉色生活、為了滿足別人的期望而活著,這或許的確能夠成為一種人生路標,但這卻是極其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那么,為什么要選擇這種不自由的生活方式呢?你用了“認可欲求”這個詞,總而言之就是不想被任何人討厭。

青年:哪里有想故意惹人厭的人呢?

哲人:是的。的確沒有希望惹人厭的人。但是,請你這樣想:為了不被任何人厭惡需要怎么做呢?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時??粗鴦e人的臉色并發(fā)誓忠誠于任何人。如果周圍有10個人,那就發(fā)誓忠誠于10個人。如果這樣的話,暫時就可以不招任何人討厭了。

分離課題并不是以自我為中心,相反,王涉別人的課題才。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父母強迫孩子學習甚至對其人生規(guī)劃或結婚指手畫腳,這些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

青年:那么,孩子可以不顧父母的意愿任性地生活嗎?

哲人:沒有任何理由不可以過自己喜歡的人生。

選擇了不自由生活方式的大人看著自由活在當下的年輕人會批判其“享樂主義”。當然,這其實是為了讓自己接受不自由生活而捏造出的一種人生謊言。選擇了真正自由的大人就不會說這樣的話,相反還會鼓勵年輕人要勇于爭取自由。

沒有人愿意故意招人厭。但不管我們怎么努力,都既會有討厭我的人也會有討厭你的人,這也是事實。

青年:那當然是很痛苦啊,會非常自責并耿耿于懷地冥思苦想:為什么會招人討厭、自己的言行哪里不對、以后該如何改進待人接物的方式等。

哲人:不想被別人討厭,這對人而言是非常自然的欲望和沖動。近代哲學巨人康德把這種欲望稱作“傾向性”。

青年:傾向性?

哲人:是的,也就是本能性的欲望、沖動性的欲望、那么,按照這種“傾向性”,也就是按照欲望或沖動去生活、像自斜坡上滾下來的石頭樣生活,這是不是“自由”呢?絕對不是!這種生活方式只是欲望和沖動的奴隸。真正的自由是一種把滾落下來的自己從下面向上推的態(tài)度

我們并不是石塊,是能夠抵抗傾向性存在,可以讓滾落的自己停下來并重新爬上斜坡。

也許認可欲求是自然性的欲望。那么,難道為了獲得別人的認可要一直從斜坡上滾落下去嗎?難道要像滾落的石頭一樣不斷磨損自己,直至失去形狀變成渾圓嗎?這樣產(chǎn)生的球體能叫“真正的自我”嗎?根本不可能!

哲人:也就是說“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

青年:什、什么?!

哲人:是你被某人討厭。這是你行使自由以及活得自由的證據(jù),也是你按照自我方針生活的表現(xiàn)。

青年:哎、哎呀,但是…

哲人:的確,招人討厭是件痛苦的事情。如果可能的話,我們都想毫不討人嫌地活著,想要盡力滿足自己的認可欲求。但是,八面玲瓏地討好所有人的生活方式是一種極其不自由的生活方式,同時也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事情。

如果想要行使自由,那就需要付出代價。而在人際關系中,自由的代價就是被別人討厭。

毫不在意別人的評價、不害怕被別人討厭、不追求被他人認可,如果不付出以上這些代價,那就無法貫徹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是不能獲得自由。

青年:……先生是對我說“要去惹人厭”嗎?

哲人:我是說不要害怕被人討厭。

青年:但是,那……

哲人:并不是說要去故意惹人討厭或者是去作惡。這一點請不要誤解。

哲人:既不是自以為是,也不是將錯就錯,只是分離課題。即使有人不喜歡你,那也并不是你的課題。并且,“應該喜歡我”或者“我已經(jīng)這么努力了還不喜歡我也太奇怪了”之類的想法也是一種干涉對方課題的回報式的思維。

不畏懼被人討厭而是勇往直前,不隨波逐流而是激流勇進,這才是對人而言的自由。

如果在我面前有“被所有人喜歡的人生”和“有人討厭自己的人生”這兩個選擇讓我選的話,我一定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后者。比起別人如何看自己,我更關心自己過得如何。也就是想要自由地生活。

雖然不想被人討厭,但即使被人討厭也沒有關系?

“不想被人討厭”也許是我的課題,但是否討厭我卻是別人的課題。即使有人不喜歡我,我也不能去干涉。如果用紹過的那個諺語說的話,那就是只做“把馬帶到水邊”的努力,是水是那個人的課題。

獲得幸福的勇氣也包括“被討厭的勇氣”。一旦擁有了這種勇氣,你的人際關系也會一下子變得輕松起來。

http://m.risenshineclean.com/news/62039.html

相關文章:

  • 黑客網(wǎng)站裝b武漢大學人民醫(yī)院精神科
  • 蔬菜水果網(wǎng)站建設軟文網(wǎng)站推廣
  • 中國建設工程招標網(wǎng)官方網(wǎng)站自建網(wǎng)站平臺
  • 網(wǎng)站設計不同的原因中國足球世界排名
  • 推推蛙網(wǎng)站建設合肥網(wǎng)站seo費用
  • 昆明網(wǎng)站建設價目表網(wǎng)絡營銷課程ppt
  • 徐州seo關鍵詞排名優(yōu)化價格
  • 網(wǎng)站建設項目風險管理的主要內容成品短視頻app源碼的優(yōu)點
  • 做風險投資網(wǎng)站程序員培訓
  • 手機網(wǎng)站用單獨做嗎列舉常見的網(wǎng)絡營銷工具
  • 西安微信平臺網(wǎng)站建設沈陽沈河seo網(wǎng)站排名優(yōu)化
  • 自己怎樣免費建設網(wǎng)站分發(fā)平臺
  • 專門做離異相親的網(wǎng)站惠州seo報價
  • 專業(yè)網(wǎng)站建設品牌策劃方案惠州網(wǎng)站排名提升
  • 蘇州做網(wǎng)站套路騙寧波網(wǎng)絡推廣平臺
  • 大型網(wǎng)站建設制作平臺seo推廣的公司
  • 章瑩穎被賣做性奴網(wǎng)站深圳百度seo整站
  • 濰坊大型做網(wǎng)站建設的公司網(wǎng)站收錄提交入口
  • 保定網(wǎng)站設計網(wǎng)站app開發(fā)軟件
  • 為什么不建議去代賬公司廣州網(wǎng)站優(yōu)化系統(tǒng)
  • dede 手機網(wǎng)站模板徐州網(wǎng)站設計
  • 網(wǎng)站建設套餐寧波關鍵詞優(yōu)化平臺
  • table做的電腦端網(wǎng)站改成手機板純注冊app拉新掙錢
  • 國內一家做國外酒店團購的網(wǎng)站域名是什么
  • 靜態(tài)網(wǎng)站模板源碼下載免費男女打撲克的軟件
  • 做網(wǎng)站和網(wǎng)站頁面設計公司網(wǎng)站建設開發(fā)
  • 北京網(wǎng)站制作公司清遠semen是什么意思
  • 營銷型企業(yè)、公司網(wǎng)站案例深圳網(wǎng)站設計專家樂云seo
  • 上饒做網(wǎng)站多少錢廣州網(wǎng)站排名優(yōu)化公司
  • 阿里云服務器上做淘寶客網(wǎng)站濟南網(wǎng)站建設方案